拉黄包车公园人物铜雕

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已有中合兴、北合兴、老合兴等3家,另有快利一家未列入。民国十七年(1928年),西门通新闸、北门通龙虎塘、南门通湖塘桥等处公路告竣,城区内有些街道拓宽,于是人力车通行范围大为扩展,人力车公司又有发展。

作品名称 : 拉黄包车公园人物铜雕
发布时间 : 2022-03-16
访问人次 : 59
  民国十七年后,相继开有福利、先后、利民、顺记、安泰等人力车行。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全县甲等人力车30辆,乙等人力车570辆。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本邑车行有合兴、快利、捷程等20余家,出租黄包车黄750辆。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前未变。在此期间人力车夫已有2000余人,人(车夫)多于车近3倍。虽人力车一再限制发展,但从业求车者无法控制。沦陷期间,仍有黄包车营业,敌伪新贵凭借势力,劫得老车商车辆为己有,成为新车商。工人亦有购车自营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一月十六日颁布整理营业人力车条例,新老车商出租车辆和车夫自有车辆重新登记开业,当时以2000辆为限。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车商有20多家,有车1200辆,车夫自置车约600-700辆。人力车夫(包括季节性的)大约3000多人。解放前夕,全城有人力车公司和车行达30多家,黄包车数达1300多辆,黄包车商团体有"人力车租赁同业公会",黄包车工人组织有"人力车职业工会"。
人物铜雕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为造型的铜雕艺术,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城市铜雕,是指在城市城市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城市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所谓城市文化,主要指在城市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城市和文化应该是互为一体,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内涵,城市给文化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文化给城市提升了人气和品位。“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显著的特征——“文化、人群与活动”。“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即便是在权威的辞书——《辞海》中也难觅它的踪影,但若作为一种现象来讲,城市文化又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与过去已有了很大区别。确切地讲,城市文化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城市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城市上开展的文艺、讲演、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体现出的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文化就是专指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