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朱熹胸像人物铜雕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作品名称 : 儒家朱熹胸像人物铜雕
发布时间 : 2022-05-31
访问人次 : 27
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这都说明,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
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城市铜雕主要是在室外,屹立于街头的铜雕,往往有可能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城市铜雕主要的作用是装饰街头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谈起铜雕,自然是不可小觑,若做得好,那便可以成为一鸣惊人的焦点,并起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在感官经济盛行的今天,人们对艺术的接受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景观铜雕制作设计也愈发新奇,其往往成为视觉焦点,以独有的空间语言和造型方式,为旅游景区注入更多生机。景观铜雕类型有很多,动物、植物、人物类的,抽象形的、象征性的,大的小的等等,虽然有些铜雕并不是直接用于旅游景区,但是他们的打造模式以及创新点却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城市铜雕一方面装饰了城市的美丽。同时人人皆可欣赏,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普通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见得多了,自然是在不断地接受熏陶和引导,人们对美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会对艺术产生兴趣,从而加速了人们追求美和艺术的脚步。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走在街头,随时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它带给内心的共鸣和震撼,是值得久久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