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景区抽象人物铜雕

19世纪,N·帕格尼尼获得了一把A.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中提琴,H·柏辽兹为它写了一首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柏辽兹不仅把中提琴独奏写得非常精彩,而且把乐队的中提琴声部也写得十分优秀。

作品名称 : 提琴景区抽象人物铜雕
发布时间 : 2022-04-20
访问人次 : 44
20世纪以来,出现了L·特蒂斯、W·普里姆罗斯和P·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W·沃尔顿为特蒂斯、B·巴托克为普利姆罗斯写了《中提琴协奏曲》。欣德米特自己写了 4首中提琴协奏曲,由他亲自演奏。从中提琴的演奏艺术发展来说,在室内乐作品中,特别是弦乐四重奏中,才充分发挥了它的艺术表现力。
但中提琴在演奏上一直不大受重视,即使像贝多芬这样善于开发乐器独特个性的大师,也满足于把中提琴保持在从属声部的水平上。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中提琴的热情。总有这样的说法,学不成小提琴的人迫不得已才转而改行搞中提琴。仿佛中提琴是件蹩脚的乐器,只配给庸碌无能的提琴家使用。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尔在他的歌剧《乌达尔》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而是把弦乐的基本的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这个创举也许激发了相辽兹的创作欲。28年后,也就是在1843年,柏辽兹写下了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是柏辽兹题献给帕格尼尼的带中提琴助奏的交响曲。但是帕格尼尼嫌独奏中提琴声部过于沉寂,始终未予问津。这部作品后来是由帕格尼尼的学生西沃里予以首演的。其实,《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柏辽兹惨淡经营之作,中提琴在里面扮演标题上的主人公,落落寡合,却有一肚皮说不完的心思。换了小提琴作主角,未免过于耀眼;大提琴呢,又过于伤感;中提琴则深沉感人正合适。这部作品在19世纪的中提琴文献中可说是独步一时。不过话说回来,中提琴在历史上地位较低,还真和自身有几分关系。
城市铜雕的存在,使得城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更加展现靓丽风采。城市铜雕制作还是门环境艺术,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精神和文化状态的标志,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重视铜雕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件城市铜雕作品成败的关键。建筑环境与铜雕,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城市铜雕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环境之中,与人们接触,供人们观赏,所以它又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当一件城市铜雕作品诞生时,它不仅是这座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还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生机,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以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城市铜雕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歌颂生活、记录时代、升华环境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