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胸像城市人物铜雕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作品名称 : 孟子胸像城市人物铜雕
发布时间 : 2022-03-18
访问人次 : 28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 而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赵岐《孟子题辞》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中华的铜雕文化历史悠久,一旦确定了取向,艺术的发展便有道可循,人物铜雕文化主要是通过铜雕作品展示出来的,作品中的细节,都是体现艺术的一方面,传统的铜雕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方面吸取过来,把传统的产品打造成符合现代潮流的铜雕作品,其中本质的东西没什么改变,改变的是其中的理念和思想。铜雕工艺品、艺术铜雕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艺术风格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主流价值博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