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抽象龙动物雕塑

在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五色龙崇拜,及龙神信仰。在春秋时期,有五行神,分别与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龙、虎、凤、龟和麒麟,龙只是其中之一,与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龙观念尚未形成。到战国时期,五龙观念开始形成。

作品名称 : 不锈钢抽象龙动物雕塑
发布时间 : 2022-03-15
访问人次 : 39
  进入阶级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夏代(BC21~ BC16世纪)的奠基者帝禹,则与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禹是其父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开筮》)的,即"大副(即剖)之吴刀,是用出禹",鲧所化之黄龙即是禹。人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也充分利用了龙。"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注之也"(《楚辞·天问》王逸注)。"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禹对龙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但禹镇定自若,说:"余何忧于龙焉?"结果是"龙俯首低尾而逃。"(《吕氏春秋·知分》)就是做为"夏民族的祖先大禹的禹字,是一条富有生命力的运动中的蛇。"(王宇信:《史记》鲧禹的失统与鲧禹传说的史影》,《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而蛇正是构成龙的原始素材,也可以说蛇也是龙的一种。如此等等。
这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中国龙的形象:美角似麟鹿,迤身似蛇蟒,披鳞似鱼,健爪似鹰隼的"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能潜渊"(《说文》卷十一下鱼部)的神奇动物。
1987年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摆的龙,此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龙 。1978-1980年,在相当于"五帝"第四帝陶唐氏帝尧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一座大墓中出了一件以红彩、或红、白彩绘制蟠龙图案的珍贵龙盘。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内城、外城遗迹,被学者推断为帝尧的"龙都";而襄汾也成为举世闻名的"龙乡";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夏王朝都城遗址地河南偃师二里头,也在一件残陶器上发现了巨眼、利爪、周身有鳞的龙纹……自商周阶级社会以后,龙的形象更是屡有出土,不胜枚举了。
从传统材料到现代材料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不断发展,雕塑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无拘无束的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为雕塑的材料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大量的金属加工手段被运用。当代雕塑中有五分之四以上的作品是以金属为材料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人类的文明进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金属材料加工手段的进步,这使得金属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够切割、焊接、铸造、锻打,也可以打磨、抛光以及上锈,能够将铜、铁、钢等各种材料的性能和材质的美感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现代工业文明重要观念载体的金属现成品逐渐成为不锈钢雕塑的材料,这种特别的金属材料已经不仅仅是雕塑家艺术创作的媒介,而成为艺术家观念的载体,反映了人的精神属性,赋予不锈钢雕塑以更大的塑造魅力,体现当今时代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