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宋大峰祖师铜雕

家喻户晓的宋大峰祖师之大德千古传扬,闻其名者极多,但深知其人其事者甚少。宋大峰,闽地人也。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宋宝元二年(1039年)诞于豪门,幼性聪颖,才思敏捷,勤研诗文。至长终成大器,金榜题名,位列进士。

作品名称 : 古代人物宋大峰祖师铜雕
发布时间 : 2022-03-01
访问人次 : 46
  公凭学识而入仕途,授浙江绍兴县令,为官数载。因目睹朝政腐败,遂弃官削发皈依佛门,自福建至潮阳之北山修寺以居之。然非因此循入空门而清闲,乃发愿普渡众生。公为僧后,周游四方,博览广采,终成一代高僧,嗣后卓锡于潮阳县西和平里之绵安观。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公从福建游缘至潮阳之蚝坪乡(今和平),时逢酷暑,久旱无雨,庄稼失收,饿殍遍野,瘟疫流行,满目疮痍。为救民众于厄难之中,公遂结庐于里之桥尾出"后灵豁"(今灵泉寺),设坛祭拜上苍,祈求为民消灾,同时研制良药,施舍于民间,终使病民解厄,公之大德,深得当地乡民崇敬,后遂于"后灵豁"客居。
时"后灵豁"与里间有一大川(今练江)相阻,常年水流湍急,屡有渡江者履舟葬身江底。公不忍生灵遭殃,善念萌生,宏发愿建桥渡来往。公为建桥沥尽心血,四方奔走,动众捐资,亲临江边,详计造桥事宜。此善举深得民心,一时群情鼎沸。富者捐资献物,贫者勤出劳力,由于人心所向,集腋成裘。一座跨越练江两岸的大桥历时五载,桥筑十六洞时,而大峰祖师圆寂。里人无不悲伤,遂立庙祀之。邑人蔡贡元感大峰恩师而不负众望,负起建桥大任成大峰祖师夙愿,以告慰祖师在天之灵。是年岁末,全长三十余丈,高一丈许,宽九尺,留有十八孔的木石结构大桥终告竣工,乡人上下欢呼,从此渡江无虞。
宋大峰祖师功德无量,千古流芳。他动众捐资,化缘俭节,斥资造桥,为民医治疾病,赠送良药。是继唐代大巅禅师之后的又一代德高望重的高僧。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历史民间纷纷组织善堂会,以弘扬大峰祖师的功德,义务为当地群众办理丧事,收埋荒野白骨,海上浮尸,客死他乡的男男女女。各地善堂之义举,正是弘扬宋大峰祖师的功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城市铜雕是城市之魂,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现着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综合实力,是彰显城市形象、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城市铜雕制作应立足于淄博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着眼于智慧型、创新型城市的新定位。体现国际范、民族味和淄博特色。既要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既要挖掘淄博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借鉴国内外大型城市铜雕理念,融入国际元素,展现淄博文化名城新形象。城市铜雕是铜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除了需投入铜雕家个人的技艺、感情外,还需要与城市的公共文化相结合,今天,城市铜雕作为一座城市精神的物象代表,往往在城市美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