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拉洋片铜雕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1人。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

作品名称 : 古代人物拉洋片铜雕
发布时间 : 2022-03-01
访问人次 : 34
  拉洋片又名西湖景。清末由河北传入北京。初起的形式是:以布做墙围成直径约两丈的场地,内容二十至三十观众。有画挂于人前,画面高约二点五米,宽约三点三米,上绘各地山水兼人物,一张画成一卷。观众看完一张后,演员用绳索放下另一张。同时,用木棍指点画面并做解释。另有人打着锣鼓招揽观众。后经多年变化,其表演形式为:用一木制箱,分上下两层,每层高约零点八米、长约一米。下层的正前面有四个或六个圆形孔,孔中嵌放大镜。箱内装有八张以"西湖十景"或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演员用绳索上下拉动替换。木箱旁装有用绳牵动的锣、鼓、钹三件打击乐器,演员每唱完一段唱词后,以打击乐器伴奏。自清末民初始,天桥并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等庙会以及京郊的丰台镇、通州等集市上均能见到拉大片的表演。
拉洋片诞生在天桥,孕育、抚养它的人名叫焦金池,最初还叫"拉大画儿",后来来自河北的焦金池(艺名大金牙)落脚天桥,撂地卖艺。初到天桥,拉大画儿用的道具极其简单,最主要的"片箱子"(安放、观看洋片的箱子)只是用青皮席子四面围起,上面掏几个圆孔,里面放几张画片。表演时,演员在一旁说唱,观众要趴在席子上,由圆孔向里观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出设备也"进化"了不少,除锣、鼓、镲三大件外,带圆孔的席子也演变成带有"光子"(观看窗)、可更换画片的木制"片箱子"了。
经过多年苦苦经营,拉洋片逐渐在天桥站住了脚,名声也日渐响亮。焦金池去世后,天桥的拉洋片就由其徒弟罗沛霖继承下来。罗沛霖技艺高,为人也直,因此徒弟不少,而和他感情最深的,还得说是关门弟子尚斌生。天桥市场东面,有一条叫中恕里二横巷的胡同,这条胡同中有一个最大的院子,住着三四十户人家,其中有拉车的、有扛大个儿的,还有做小买卖的,而不显山不露水的"皮匠尚家"却一直很受敬重。"皮匠尚家"在这生活了很多年,全家4口。父亲摆个鞋摊儿维持生活,母亲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兄弟两个,弟弟帮父亲摆旧鞋摊,唯有哥哥尚斌生是个"闲在"人。尚家以修鞋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小斌生只上了两年私塾就再也上不起了。斌生家就在天桥边,每天出出进进天桥,在那些唱大鼓的、练气功的、变戏法的、卖小吃的人中间,最令斌生入迷的,还是那有说有唱的拉洋片。
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城市铜雕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城市建筑的重要部分。它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情怀,引起城市居民的共情,更是这个城市的标志,世界各地的城市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铜雕,承载这个城市的文化,而昌宝祥在这些方面非常有经验。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城市铜雕的寓意也有很多,大大小小,遍布于大街小巷,它在无形之中就给刻板的城市带来一丝丝灵动,缓解了城市中的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