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红军校园人物铜雕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7月始先后由红军第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组成。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5年11月开始长征。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O师。

作品名称 : 吹笛红军校园人物铜雕
所属类目 : 校园雕塑 铜雕
发布时间 : 2022-02-12
访问人次 : 34
  红军是中国近代史上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统一称号。但是,在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南昌起义的时候,人民军队使用的仍旧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的旗号是工农革命军。那么,红军的称号是什么时候提出和使用的呢?
1927年11月13日,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称“农民自卫军”。14日清晨,农民自卫军解放了黄安县城,活捉了伪县长贺守忠等贪官污吏多人,反动政权被摧毁。18日,新生的黄安县城披上节日的盛装,热烈庆祝黄安县农民政府诞生。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曹学楷宣布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施政纲领》。这个纲领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起来,推翻豪绅地主统治,建立工农政权;实行民主自由,改善劳苦群众生活;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保护商业贸易,保护小商人;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随后,中共鄂东特委负责人宣布: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纪律严明,爱憎分明,积极支持农民群众捕捉土豪劣绅,没收地主财产,打击反动“民团”和“红枪会”,深受工农群众的爱戴。人们在黄安县衙大门贴上一副新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云沉沉埋赤子;克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样,工农群众第一次喊出了“红军”的称号。
校园铜雕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铜雕通过被解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铜雕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铜雕大都运用抽象与象征、隐喻和悖论的手法表现,特别是我国的校园铜雕,一般具有纪念性、象征性、激励性、装饰性等特点,突出思想审美、重视德育潜化,或着重表现人类的智慧和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