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民俗广场铜雕

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作品名称 : 吹糖人民俗广场铜雕
发布时间 : 2021-12-27
访问人次 : 39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般大小,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用来穿扁担。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
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但没有面板,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城市铜雕作为城市可识别性元素而存在于城市当中,是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中的一部分,属于城市静态的识别符号,是城市形象设计外在硬件部分最直观的体现,是城市的精神物质文明的高度提炼,是一种经过升凝练的印象标志。标志性的城市铜雕在城市空间里起到一个地标的作用。标志性铜雕作为一座城市的代名词,是城市灵魂形象的代表产生。它所具有的象征性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显性标识象征与隐性标识象征。
城市铜雕所具有的文化性、精神性的内涵是一般景观物无法取代的,它不是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空洞的景观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概念,而是具有人文性、文化性并与城市中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具有生命的载体与标志。在城市中,城市铜雕作为供人欣赏和直接体验的公共艺术作品,要考虑到受众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审美诉求,所以城市铜雕的表现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