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唢呐公园景观铜雕

唢呐,中国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作品名称 : 吹唢呐公园景观铜雕
发布时间 : 2021-12-27
访问人次 : 54
  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加键唢呐还有半音键和高音键,拓展了音域增加了乐器表现力。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南方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称作喇叭,传统唢呐有百鸟朝凤、豫西二八板等经典曲目。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改良,已发展为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中、低、倍低音唢呐音色浑厚,多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交响乐团合奏。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1993年,由著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令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活芯,其内管连有气牌和气嘴,并有螺栓槽,套上一弹簧,插在外管中,外管侧面有螺纹孔,再套上一个微调套管用螺栓螺母,从套管长孔穿过拧入螺纹孔,再进入内管的螺栓槽,用螺丝螺母调正内管之伸缩距离,嘴唇压缩气嘴以后,使内管缩短其音程,于是每个音孔可吹出半音,增加唢呐之音量范围,可吹奏各种变调乐曲。
芯子是唢呐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装哨片,下接主体管。传统的芯子为单管式,而活芯为活动套式,可以伸缩改变长度,复位靠弹簧的作用。演奏时,通过双手向上压进活芯,便能奏出临时变化半音或半音阶。如果把活芯推进、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调乐器使用,指法不变。推进后所产生的音程关系上的徽小偏差,可通过控制嘴劲儿调整,演奏者很容易适应和进行有效的修正。活芯共有3种规格,由于其伸缩长度可以调节,因此解决了大、中、小各种调子唢呐的应用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铜雕本身形式、语言、材质极为多样,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铜雕通过与城市景观的相互融合更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吸引人们的眼球,公众通过与铜雕的互动增加观赏趣味,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城市铜雕在形式上有圆雕、浮雕,或独立一处,或附属于建筑物,或置于大庭广众之中,或隐于林荫小路之上。在材料上有石雕、水泥、铜雕及其他金属材料。城市铜雕一般都形体高大,气势恢宏,具有纪念意义。形体较小者。前者多建在广场、车站、政府机关等重要的公共场所,后者多散置于公园、公共绿地、林荫道等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