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半身像广场铜雕

1868年1月11日,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4岁的蔡元培入家塾。1878年,光绪戊寅四年,蔡元培11岁,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1879年,光绪五年12岁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1880年,光绪六年蔡元培13岁时由姨母家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

作品名称 : 蔡元培半身像广场铜雕
所属类目 : 现代名人雕塑 铜雕
发布时间 : 2021-12-05
访问人次 : 46
  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城市铜雕,是指在城市城市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城市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所谓城市文化,主要指在城市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城市和文化应该是互为一体,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内涵,城市给文化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文化给城市提升了人气和品位。“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显著的特征——“文化、人群与活动”。“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即便是在权威的辞书——《辞海》中也难觅它的踪影,但若作为一种现象来讲,城市文化又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与过去已有了很大区别。确切地讲,城市文化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城市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城市上开展的文艺、讲演、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体现出的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文化就是专指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