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人物户外景观铜雕

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与副使种谔奉诏条陈制夏方略,提出进取横山以筑城、以地理优势直接威胁西夏的战略主张,宋廷派给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节制军事,共同申议。 七月,沈括建议筑城石堡、种谔提议银州、徐禧主张永乐埭,终定为永乐城。

作品名称 : 沈括人物户外景观铜雕
所属类目 : 城市广场雕塑 铜雕
发布时间 : 2021-11-07
访问人次 : 43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徐禧统兵两万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宋军失利,夏军乘胜围城,截断水源,永乐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万前去支援,被夏军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万袭击绥德,沈括权衡利弊,决定舍永乐而保绥德。种谔因反对筑永乐城遭徐禧排挤,心怀旧恨,遂以守延州为名拒绝出兵解围。九月二十日,永乐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举等殉国,折官两百三十人,损兵一万两千有余(永乐城之战),谋取横山的计划宣告失败。
沈括作为一路帅臣,在明知永乐城"路险而远、不利协防与救助;且地理位置险要,敌军必争"的情况下,不坚持己见,而选择迎合徐禧,对永乐城之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为由,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沈括到随州后,寓居于法云禅寺,无亲无故,且行动受到很大限制。 随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忧伤、灰暗的时期,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从政萌生出一丝"悔意"。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内迁,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本州公事。 秀州地处江南,毗邻故乡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从颓废中好转起来,遂专心于学问,开始整理熙宁九年奉旨编绘的《天下郡县图》。
城市铜雕能够说在我国有比较悠长的历史了,经历了很多年的风雨沧桑,铜雕成为了艺术性的记载城市历史和文明最有用的方法,而且城市铜雕的特性也在反映这城市的文明和景色。我国城市铜雕百年衍生和昌盛,映射了我国现代都市化由初级到构成规模的演进过程,国家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城雕兴,这是城市铜雕的主线。城市铜雕和城市的联系是非常亲近的,但是一起铜雕的整体个性,反应出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能够说铜雕是一个城市的代表性的标志,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开展,让更多人感受城市的改变,从铜雕就能够感受出这样的改变,城市铜雕让城市更精彩。一座好的城市铜雕能够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所以咱们在开展城市文明的一起也要考虑到城市铜雕的摆放和建造,这对一座城市的文明和景色建造有很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