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人物城市景观铜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作品名称 : 商鞅人物城市景观铜雕
所属类目 : 城市广场雕塑 铜雕
发布时间 : 2021-11-07
访问人次 : 41
  在中国的“伟大改革家“序列里,商鞅及与他同时代的李悝、吴起等人,是祖师级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但实际上,其人不过是一个冷血的“国家主义“打手,是一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恐怖幽灵。商鞅的变法理念有三:1、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2、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3、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这三条,无论是放在今天,还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历史的反动。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1、按军功受爵;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这三大内容,正对应着商鞅的上述三大变法理念。
具体说来,1、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商君书·靳令》),无论国家有钱还是没钱,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如此才能强盛,才会不被“六虱“侵害。“六虱“是什么呢?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2、为什么必须人人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商君书·开塞》里有解释:让老百姓只敢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国家才会大治。3、《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商鞅的逻辑: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淫“(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后,国家就会有“虱“,就不能强盛。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了。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原文见《商君书·弱民》)
城市铜雕所具有的文化性、精神性的内涵是一般景观物无法取代的,它不是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空洞的景观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概念,而是具有人文性、文化性并与城市中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具有生命的载体与标志。在城市中,城市铜雕作为供人欣赏和直接体验的公共艺术作品,要考虑到受众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审美诉求,所以城市铜雕的表现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