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北宋文学家苏轼人物铜雕

2022-06-08 08:17 33

北宋文学家苏轼铜雕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城市铜雕对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中不仅注重环境的绿化,同时也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城市建设中会规划出一部分铜雕。这些铜雕作品在高楼林立、交通纵横中屹立,不仅能够缓解建筑群集中的压抑感,同时也起到对场地的平衡作用,具有美化城市、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城市铜雕是美化城市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体现人文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具有载体作用,更是时代的象征。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铜雕的规划也逐渐提升到城市规划的层面,不仅成为了城市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城市风景的重要一员。良好的城市铜雕规划和城市铜雕作品的结合,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格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彰显城市个性,体现民族风俗、承载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中城市铜雕的必要性满足城市环境发展的需求,满足公众文化艺术需求,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引领生活理念反映群众的审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