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农耕文化校园人物铜雕

2022-02-22 13:41 44

干农活人物铜雕 (3)

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农业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亘古至今,农耕文化地位不可小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14亿人口大国,位列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耕作的工具,收获的器具,在漫长遥远的历史征途中,成功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
犁,下面是牛字,故名思义,牛拉着犁,犁地,将僵硬的土壤翻一遍,松软潮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注入播种前的活力,焕发泥土的芬芳。随后的播种才能紧随其后,饱满的种子浸润在泥土的芳香里,吸吮足够的养分,积蓄力量,破土而出。嫩芽摇曳,依托大地,将跟深深埋在土壤中,茎越发粗壮有力,向外伸展枝条,吐出叶的轮廓。
磨,石字做底,主要材料为坚硬的石头。毛驴蒙上眼睛,无怨无悔地转圈碾压。将金黄的豆子碾碎成沫,最后加水,磨成乳白色的豆浆。豆子的馨香浓郁莹润。用力一嗅,空气中弥漫着豆子特有的味道。耙,有齿之物,属于农具中的温和之物。承担梳子一般的功能,梳理土壤,将粗糙置换成细腻柔软,均匀地享受雨露的滋润,风的抚摸。那些坚硬的土块则需要碾子的碾压。牛套上护具,农民牵着缰绳,夕阳西下,一人,一牛,一碾,悠然自在地漫步在田埂间。哼着欢快的小曲,亦或吹着轻松愉悦的口哨。从地头到延伸的尽头。来回往复,直到放眼望去,平整的土地熨贴地展现眼前。沐浴着晚霞,迎着袅袅炊烟,朝着那灯光闪烁的温馨的家走去。远远地闻着饭香,加快脚步,在院落的外边听着孩子的欢笑,打闹。妈妈温和的嗓音夹杂其中。柴犬早早嗅到男主人回家的气息。撒欢儿地叫着,摇头摆尾地迎接出来。满心欢喜不言而喻。
城市铜雕凝结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是一个城市的“魂”。城市铜雕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精神追求,体现人们审美理想的艺术语言之一,也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城市铜雕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进一步研究城市铜雕的功能、意义、艺术品格以及她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她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价值、艺术价值,站在城市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高度来对待城市铜雕创作。必须意识到,只有对民族母土文化深入研究、充分认识、领悟其精髓,并且以此为本,合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而又始终保持民族自己的艺术语言特点,才可能创造出具有经典性的永久意义的城市铜雕。城市铜雕语言只有具有民族性,才会具有世界性,才会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存在且独具魅力,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