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中国还出现了另一种有趣的玩具--竹片蜻蜓。这种玩具18世纪传到欧洲后,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陀螺",可见,真正的陀螺比这更早到传到了国外。
为什么把竹片蜻蜓叫作"中国陀螺"呢?原来正式提出"陀螺"这个术语的,是19世纪中叶的法国物理学家傅科 。在英语中,陀螺就是"回转体"的意思。陀螺是在地上转的回转体,竹蜻蜓是在空中转的回转体,所以竹蜻蜓也可以说是一种陀螺。
这样看来,凡是回转体都可以看作是陀螺。像我们玩的空竹,杂技里的转碟、耍盘子、扔帽子,飞速旋转的芭蕾舞,都是利用了陀螺原理。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到处可以看到陀螺。小到原子,大到地球,都可以看成回转的螺旋。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远,较无详细可进一步参酌的资料记载。陀螺最早出现于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在一般的书籍或网路资料查询当中可得知,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艺儿,名字叫作千千,类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个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其玩法是将一个长约3厘米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后,比比看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是获胜者。
至于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当时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提到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在明朝时期,陀螺这个名词已正式出现于词语上,陀螺成为中国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且从文句中也可发现,民俗童玩的玩法是具季节性的,打陀螺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
城市铜雕制作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它不仅能传达出美好的视觉形象,更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品格和历史的文脉,同时也构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环境,使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能够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和艺术气息。时代发展到今天,铜雕已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城市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灵魂,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而使城市具有这种特质的正是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活动。
源头企业
专业的雕塑雕刻厂家
品牌实力
中国雕塑20强企业
送货上门
大型雕塑专车直送
免费安装
专业人员上门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