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他所作的《春秋》及其后世门人所撰的《左传》,记载了火灾23次,数量之多,居所记各类灾害的前列,开了国史记载火灾的先河。尤其难得的是对宋国、郑国和鲁国防范和治理火灾所采取的消防措施予以详加记述,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对防范和治理火灾的重视。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注重实践,在《墨子》一书中,不仅包含着力学、光学、声学许多科学原理,而且在防范和治理火灾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主张。他在《备城门》、《杂守》、《迎敌词》等篇中提出许多防火技术措施,既在设置、建造的具体要求,又有明确的数字规定,可以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消防技术规范的萌芽。黄帝时代的《李经》,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到战国时的法家李悝,集各国法之大成,著成《法经》,已经把防范和治理火灾的内容列入"法"的条文。《法经》虽然全文已佚,仅存六篇目录,但这一点则可从以《法经》为蓝本的后世成文法典《唐律疏议》中得到证明。我们祖先在同火灾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科学概括最早见于《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成立迄今四千多年来,历代王朝都把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列为国家管理公众事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在封建社会,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皇帝,直接过问消防治理,并发布相关的诏书,在发生重大火灾时采取"素服、避殿、撤乐、减膳"等措施,甚至下"罪己诏"以自责,进行"反省"、"修德",并广开言路,片听臣下的批评和建议。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夏四月,汉高祖的陵寝发生火灾,汉武帝当即脱下"龙袍",穿了五天白色的冠服,反映他对火灾心有恐惧,采取了一种虔诚的自我的遣责任的第一道"罪己诏"。以后历史王朝的皇帝,继承这一做法。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三大殿发生火灾后,明成祖在"罪己诏"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对治国安民的十二个方面进行深刻反省。清乾隆皇帝弘历有关炎灾的"上谕",仅《中国火灾大典》收录的就达54次,为历代皇帝之最。在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宫不慎失火,此时弘历已87岁高龄,身居太上皇位,但他仍承担了主要责任,在"罪己诏"中说"皆朕之过,非皇帝之过"。
优秀的城市铜雕作品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珠联璧合,遥相呼应,城市铜雕能使城市更具有亲和力,是上升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在世界著名的大、中城市中不乏先例。现代城市铜雕就像城市的眼睛,最能反映城市的风采和神韵。作为空间艺术的城市铜雕,虽然是隶属于环境的存在,但城市却积极主动的给环境以充实,增强人民对于环境的主观意识。城市铜雕属于公共设施,大家应该互相监督和爱护它,保护铜雕人人有责。城市铜雕的快速的发展,城市建筑物的规模也就慢慢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大,规模也就越来越大,铜雕慢慢的在适应城市的发展,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源头企业
专业的雕塑雕刻厂家
品牌实力
中国雕塑20强企业
送货上门
大型雕塑专车直送
免费安装
专业人员上门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