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胡铨名人景观标志铜雕

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大名臣"。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及第,起家抚州军事判官,招募乡丁,捍御金军,出任枢密院编修。

作品名称 : 抚州胡铨名人景观标志铜雕
所属类目 :
发布时间 : 2022-10-03
访问人次 : 8
胡铨自小潜心学问,强记博览。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在淮海策问进士,胡铨对御题问"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说:"汤、武顺从民众而兴起,桀、纣顺应天道而灭亡。现在陛下起于干戈锋镝之间,外乱内讧,而策问臣下数十条,都质问于天道,而不倾听民众呼声。"又说:"现在的宰相不比过去的晏殊,枢密、参政又不是过去的韩琦、杜衍、范仲淹。"答问长达一万多字,高宗看到而惊异,打算把他列为第一名,有人忌恨他的耿直,移为第五名。登第之后,胡铨被授为抚州(今江西抚州)军事判官,未上任,恰逢隆佑太后(孟皇后)为避金兵逃到赣州,金兵随后追击,胡铨以漕司檄文统摄本州幕僚,召募乡丁辅佐官军抵御。因功受赏,转官承直郎。后为父服丧,并随乡人萧楚学习《春秋》。绍兴五年(1135年),张浚设都督府,辟举胡铨任湖北仓属,胡铨没有赴任。有诏令到都堂审察,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推荐他,获高宗赐对,任枢密院编修。
绍兴八年(1138年),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二人作为"江南诏谕使",携带国书,在王伦的陪同下,来到南宋都城临安进行和谈。金使态度极其傲慢,目中无入,对南宋当局百般侮辱。但高宗和秦桧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与金使议和。此举激起了朝中大多数大臣与全国军民的义愤,纷纷起来反对。
胡铨反对议和最为激烈,他上书高宗,对金国议和的阴谋进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斩下秦桧、王伦、孙近的首级。他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也决不在小朝廷里求活。胡铨这篇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人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奏疏上报之后,秦桧认为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贬送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并降诏传告朝廷内外。给事中勾龙如渊、谏议大夫李谊、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人纷纷想方设法出面营救,秦桧迫于公论,只得改派胡铨去广州监管盐仓。
城市铜雕作为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一件优秀的城市铜雕作品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城市铜雕制作最能体现公共艺术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空间中。它既可以美化环境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又能够对大众进行美的熏陶,这种熏陶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可以说城市铜雕不仅是城市空间品质的象征,而且是城市景观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互动的纽带。它和建筑艺术一样,在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作用。作为铜雕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其含有“城市”这一元素,使之便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除了具有一般铜雕的特征外,还具有表现为文化与空间的特征、功能与形式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给人类精神上的享受。